勐腊县法治工作助推平安创建 ——勐腊县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工作纪实[图]
-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安全宣传进寺庙
送生病孤寡老人回家
本报记者/刘文光 通讯员/许永志
近两年来,勐腊县在平安创建过程中,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平安建设,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难题,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打击社会犯罪,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发展与稳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难题
2016年5月31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挂牌成立,并被提升到国家的国际战略层面。勐腊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前所未有。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法治稳预期、固根本、利长远的优势,自觉用法治思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法治方式贯穿于平安建设全过程,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水平。为做到依法决策,认真执行《关于征求中共勐腊县委工作规则意见的通知》等文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
各级党委、政府把依法办事作为平安建设的基本目标,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相结合,把法治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责任倒查机制,防止因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引发矛盾和问题。结合勐腊县和试验区实际,制定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勐腊县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等机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各种纠纷进入高发期的严峻形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把平安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在法律框架内研究解决办法。针对征地拆迁、林地流转、劳资关系等方面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现状,通过调解、裁决、复议、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对已经进入法律渠道的社会矛盾,严格依据事实和法律公正处理,让当事人感受到依法律按程序就能有效解决问题。
在推进依法治县方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法规列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借助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彝族“百诗佳”、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日,通过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将法治内容纳入生态县城等各类创建活动,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
用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
通过多种办法,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平安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向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格局转变,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水平。为发挥好社会组织协同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平安建设内生动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风险评估、矛盾调解、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平安建设工作,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平安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履行好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职能,发挥好社会组织对其成员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加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平台,为深化平安建设奠定基础,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勐腊县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建设,利用其加大对平安建设的宣传力度。坚持一手抓法定职责履行、一手抓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提升,努力营造平安共建、和谐共享的良好氛围。2016年以来,先后成功依法处置“5·07”“9·10”等舆情危机,得到上级肯定。抓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机遇,树立主动宣传、深入宣传的理念,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方式,讲好平安故事,提高公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
用法治方式打击社会犯罪
建立完善法治工作机制。县委政法委等部门坚持把确保国家安全放在政法工作的首位,统筹推进涉边、涉疆、反恐、反邪等重点领域斗争。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由县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反恐工作领导小组,将反恐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组织边境小道巡逻、非指定通道调研,采集相关数据。在边境地区安插联络员,搜集相关情况。开展国家安全感教育和反恐综合演练,将人民防线纳入综治维稳工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服务和管理。强化重点敏感地区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严格边境和口岸管控,密切国际警务合作,扎实做好反恐维稳工作。
落实法治人员下沉机制。通过屯警街面、武装巡逻等方式,不断提高群众见警率,提高打击震慑和应急处突能力。全面排查辖区社区矫正对象等列管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知来源、明去向。设立信息员、网格员,确保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手信息,897个由民兵、保安、治保等人员组成的群防群治组织已经成为全县重要的安防力量。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成立后,勐腊开始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物流通道,寄递、物流业不仅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影响公共安全新的风险点。勐腊县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邮政管理局和勐腊县邮政快递发展中心,按照上级综治委、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等部门要求,建立健全收寄验视等安全检查制度。
依法打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有效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2016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1711起,下降12.75%。全年缴获各类毒品488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110人;查获吸毒人员695人,比上年下降16%;收缴枪支1089支,子弹21.49万发,雷管4507枚,炸药1900公斤。把“平安林区”列为平安建设组成部分,全年受理涉林案件173起,被评为全省“平安林区”。严厉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开展打假打私和反传销工作,被评为全省“无传销县”。县委政法委与昆明海关结对综治维稳工作取得成效,全年收缴并向海关移交各类走私物品243吨。
坚持专项打击与前端管理相衔接,不断降低违法犯罪发生几率。针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犯罪,加强执法监察,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针对火灾事故,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安全责任,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对全县密集场所及易燃易爆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场所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发现隐患1429处,通过责令整改、行政处罚、查封关闭等措施,实现了零伤亡。
勐腊县各级党委政府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领导体制,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委履行好综合协调、组织推动、督导落实的责任,推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局面。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领域分系统分行业抓好平安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切实提高执行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2015年的全省104位跃升到34位,升幅为全州第一。
曼岗纳村争创群防群治典范
本报讯(记者 刘文光) 近年来,勐腊县勐腊镇曼庄村曼岗纳小组组建起了“人员素质好、工作运转好、作用发挥好”的护村员、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等“四员”队伍,逐步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覆盖全辖区的群防机制,织就严密的群防群治网。
护村员队伍有效挤压违法犯罪空间。曼岗纳,傣语意为“在田坝中央”。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在给村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也显得更为重要。曼岗纳小组积极争取包括民兵、妇女、老人、退休回乡人员以及外来经商人员等在内的各种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动员他们加入群防群治组织。曼岗纳小组建立了由28名党员、村干部、民兵等组成的护村巡逻队,定时不定时开展治安巡逻。同时,巡逻队还把巡逻范围扩大至邻村附近,把发现的治安隐患及时通报给邻村,实现了村与村之间治安防范的良好互动。近年来,由于巡防密集、措施得力,曼岗纳村小组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信息员及时消除治安隐患。从小组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中挑选信息员,负责收集村内治安管理、暂住人员信息及对宗教、文化活动的反映,巧妙地延伸了警力,拓展了治安防控视野,被人们称为一支“不在编的公安队伍”。这些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的“耳目”和“帮手”,由于大都土生土长,生活在村民中间,对治安情况十分熟悉,因此所获取的治安信息大都准确、真实。据不完全统计,治安信息员队伍建立近两年来,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供信息近20条,消除群体事件3起,防治民转刑案件5起。
调解员善于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组建由妇女、老人组成的调解组,及时调解各种矛盾纠纷,做到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出户、问题不上交。村里的妇女小组长借“串门子”“帮农活”“扯闲话”等机会,听到家庭内部、邻里之间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后,及时传到村干部耳中,村干部和村老年协会以“拴线”等宗教仪式进行“消除”。妇女小组和老年协会还经常让妻子管好爱喝酒的丈夫,让家长管好孩子,让老人管好经常吵架的夫妻。一旦发生纠纷,按照规定罚款,出钱摆酒席握手言和。目前,曼岗纳小组形成了“你有困难我来帮、你有诉求跟我讲”的“邻里守望互助”习俗。村里还利用老年人天天生活在家里,村里有什么动静很快就能知道的优势,定期向老人收集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将事态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宣传员“预警”作用大。用民族宗教文化开展平安法治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曼岗纳小组利用宗教人士组成宣传队去提醒和影响村民增强法治观念,避免误入歧途。村子中央一块块醒目的宣传牌,时刻提醒村民要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保持家庭和睦,使得村民法治观念大大加强,遵纪守法蔚然成风。此外,激发村民自觉参与、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工作评比,也是曼岗纳村的一个“妙招”。把98户分成6个网格,每个网格设1男1女负责本网格内的家庭和睦、环境卫生、治安管理工作,由党支部书记带头抓,小组委员分管抓、网格负责人具体抓,定期开展各项评比。
曼它拉社区“三强三提”织密城乡治安防控网络
本报讯(记者 刘文光) 近年来,勐腊县勐腊镇曼它拉社区按照平安社区建设要求,坚持“三个强化”工作思路,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平安社区建设。
强化网格管理,提高防控水平。将人、地、物、事、组织等社会治安防控要素纳入网格管理范畴,提高对“藏污纳垢”、容易滋生违法犯罪活动的“黑窝点”的发现和防控水平,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根据“地域相近、小区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结合辖区地理布局、道路走向、人口分布、工作量等因素,曼它拉社区作为全县的三级网格,又将社区划分为4个中网格、8个小网格。小网格下又以小区、单位、企业等进一步细化,设立网格员,明确网格员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建立量化考核制度。通过责任到人、量化考核,社区各项管理得到加强。把网格管理任务分解到基层群众工作站(室),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安全事故隐患、重点人员、吸毒戒毒康复人员的排查管理,并对排查出来的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打下良好基础。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在认真做好社区居民常态化服务的基础上,突出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信访重点人员、涉邪教人员、易感染艾滋病毒危险行为人员、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社区经常组织走访低保人员、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曼它拉社区还把“平安家庭”创建作为平安建设的“细胞工程”,针对辖区内存在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的家庭开展点对点走访。为真实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意见建议,按照“听民声、收民意、解民困”要求,开展“进家入室、精准走访”活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议、诉求做好登记和回复。全年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签订居民告知公约600余份。
强化机制功能,提高实战水平。辖区内有两个派出所,是曼它拉社区的一个特点。两个派出所不断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足额配备社区民警,配齐配强治安辅助力量,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以及各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通过联合预防、协同作战,2014年以来,两所开展联合清查51次,交叉检查6次,相互检查发现并相互通报治安问题18处,全部完成整改。两所根据实际抽调警力成立专职巡逻队,分成3个巡逻小组,实行24小时巡逻。联合巡逻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群众见警率和社会威慑力,大大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自联合巡逻、联合便衣蹲守等工作开展以来,共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分子16名,抓获网上在逃人员两名,帮助求助群众70多人次。
目前,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曼它拉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基本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2016年辖区刑事案件较上年下降23.75%,治安案件下降30%,各类矛盾纠纷下降60%;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矛盾纠纷化解率和成功率均达到100%。
为小朋友们讲解交通安全法规
安保维稳
民兵训练
曼龙勒小组探索共驻共建共享模式
本报讯(记者 刘文光) 近年来,勐腊县勐腊镇曼龙代村曼龙勒小组在推进平安创建过程中,采取以“三到位”“三加大”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措施,积极推进村企共驻共建共享模式。
“三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平安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指导下,围绕平安创建工作目标要求,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建立党支部书记负总责、亲自抓,村小组长负全责、具体抓,其他干部一岗多责共同抓的责任制。二是宣传教育到位。按照从村到户、从户到人的要求,村小组联合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通过举办普法培训班、上法治课、送法到户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先后举办培训班5期2000余人次参加,发放宣传材料8700余份,教育面达95%以上,群众法治意识得到提高。三是机制完善到位。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村内巡逻、“三公开”、村内学习例会和监督等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根据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进民主法治化建设。充分发挥村内调解组织的作用,对社会治安及各类民事纠纷,按照小事不出村的要求,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矛盾化小、化了。
“三加大”: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对创建平安工作的投入额度逐年增加。近几年来,累计投入平安创建工作经费5万余元,主要用于办公硬件设施建设和宣传工作。河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组织村民到其它地区考察学习平安建设经验。二是加大整治力度。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道路交通日常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查堵,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联合县交警大队开办驾驶安全培训班3期,辖区内的客货混装现象得到遏制,对“三无”车辆进行严厉打击和取缔。三是加大打击力度。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加强群防群治建设,及早发现和铲除滋生、诱发犯罪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机会和空间,推动社会治安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近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
曼龙勒小组良好的治安环境与河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的项目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度假。村民通过经营餐饮业提高了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达7193元。全村无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无邪教示范村和爱民固边示范村。